|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论文集锦
 
返回论文集锦列表
  您的位置:诚信论坛 > 论文集锦
论文集锦
 
 
用企业的制度文明强化企业的伦理道德与诚信经商
————赵书华 娄梅(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
   作为市场经济细胞的企业,其发展与企业伦理观有密切的联系。企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矛盾,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矛盾之一,是对企业活动伦理本质和伦理规律的揭示。企业能否了解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不仅是企业伦理水平的反映,而且将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道德是企业伦理的外在表现。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企业道德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经济因素是推动企业道德进步的原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人们对道德观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抉择,而市场经济则是推动企业道德进步并能有效地形成二者良性互动机制的较佳的经济模式。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选择好坏、善恶、正邪的价值取向,必须对企业的各项决策有一个伦理思考和道德评价。在伦理导向下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大多数能够度过或避免企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走向企业再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键词:企业诚信   制度文明   伦理道德  诚信经商  道德评价

导言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企业伦理与道德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在全世界面前引发了对中国企业伦理与道德问题的问责。作为三鹿集团如何通过了三聚氰胺的使用?在问题暴露出来后企业领导人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三鹿集团的企业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坍塌与被毁,以及三鹿集团的倒闭和企业领导人的问责。这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企业的道德良心?企业的伦理文明?企业的诚信经商?企业家如何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
本文拟从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思考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企业案例,阐述企业伦理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财富道德观,帮助企业家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
   1.伦理与道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何谓伦理?何谓道德?
   在西方,最初对“伦理”与“道德”的理解是不分家的,常常把二者当作同义词使用。英文“ethics”(伦理)来源于古希腊文的“ethos”一词,既有“本质”、“人格”、“风格”、“品性”的意思,也有“风俗”、“习惯”之意。而“moral”(道德)——词源自拉丁文“mores”,原意是“习惯”或“习俗”。中国古代对伦理与道德早就有了细致的区分:“伦”是指辈分、等次、顺序、秩序等,如人伦、伦常、纲常;“理”则有条理、理则、道理、整理、调理、料理之意,义、天理、仁义等都是它的近义词。那么,“伦理”就包含双重含义:一是指人与人、人与相关事物的客观关系;二是指这关系之理。“道”一般指规律、法则、原理,如天法、大道、法理等;“德”便是将这些规律、法则等变成对自己的内在要求而形成的个人德性、德行、心性、品德等。那么,“道德”二字既指规律、法则、关系之理给人提出的心性和品行的规范要求,又指将这种规范要求内化于心、得道于己而形成的个人品性和品德。可见,伦理与道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伦理比道德的范围更宽,包含了道德。
伦理关系是渗透在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中自发形成的关系,是人不能任意设计、不能凭空发明制造的客观事实。因此,它也有自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演化规律和趋势,所以说它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关系。

    1. 企业伦理与企业道德研究的对象

   企业伦理—是任何商业团体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盈利时,所应遵守的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
企业道德——是企业对各种客观存在的关系与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领悟,是将客观伦理关系的他律转化为企业主体意志的自律的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由于道德是主观对伦理客观要求的反映,因此,道德存在的形式首先表现为企业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规范等。
企业伦理与道德是隶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学科,它不能只停留在客观描述或理论分析的层面上,而是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提出可直接指导企业行为的规范、可操作性的实务措施、方法或建议。具体说来,宏观上关系到国家、政府的信用制度建构,如市场的法律法规如何制定、商业信用体系如何建立,等等;中观上涉及产业、行业、部门等组织机构如何建立产业环保条例、行业道德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掌握对实际的企业行为进行道德诊断和评价,调解各种利益关系的方法、手段等;微观上要指导企业、团队等经济组织的企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制订或遵守,企业内部伦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处理,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社会效益的获得,企业文化的建立,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等。

    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弘扬伦理文明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伦理文明、制度文明和经济文明同步演进的结果。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在追求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然要倡导精神文明的建设。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讲求企业的伦理经营。建设一个讲求伦理经营的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每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追求,而一个讲求伦理经营的企业首先是一个有信用的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伦理,也是企业伦理的核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弘扬伦理文明。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第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建立严格规范的准入秩序;第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强化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第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规范“诚实守信”的流通秩序;第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快捷高效的交易效率;第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运行严厉公正的惩戒机制;第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七,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
   2. 企业法人与伦理的关系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认为“企业”与“伦理”就其字面含义而言,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然而当进一步讨论什么是企业,以及什么是伦理时就会发现,企业与伦理的关系并非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泾渭分明,企业本身不仅仅包含伦理,而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伦理存在着强烈的依赖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型企业的形成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伦理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
   2.1 企业法人是社会伦理的主体
   企业是“法人”。“法人”是法律上认可的被人格化的团体。因此,伦理也覆盖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全部过程。
通过对企业起源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企业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庭手工作坊阶段,第二阶段是手工业工场和行会阶段。第三阶段是工场手工业阶段,第四阶段是机械化大生产——工厂阶段。企业的发生、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相伴随的。并且,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伦理关系的变化。
现代经济发展使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加强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直接决定了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兴趣和爱好,一切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把消费者视为上帝,已经成为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关系。此外,由于市场的发展促使现代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业发生了变化,使得企业财产所有权也由单纯的家庭或少数人所有变成了多数人乃至于社会所拥有(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这种根本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社会属性,企业与伦理的关系终于从潜在的不被人了解和认知的深层领域浮出。
   2.2  企业是“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统一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又是著名的伦理学家,其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人”观点: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满足,看成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始驱动力。他认为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并不是出于仁慈的考虑,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寻最有利的用途。正是人类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产生,于是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又取代了商品经济,以不断满足人类对更多的物质利益的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秋天开始,首先向美国,随后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席卷而来。直到1933年,持续了4年之久,危机所造成的损失总计约2,500亿美元。欧美各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瘫痪,生产倒退了20多年。经济危机引起只顾自己利益不顾社会利益的企业是不可能与社会和睦共处的。企业只有“经济人”观念,只有“经济人”意识,是片面的和机会主义的。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把主动利他、利社会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于是企业必须同时把自己视为一个“社会人”的观点被提到日程上来。
企业必须同时把自己视为一个“社会人”,是因为自有企业以来,企业就是社会的一员。并且随着社会的进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时至今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大创造者,它不仅为社会提供生产产品、生活消费品,而且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员工提供劳动保障和医疗保障。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缴纳税赋为社会公共事业和福利事业提供了资金,一些企业还通过捐款和救助活动直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所以,企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此外,企业在社会中生存也与普通自然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拥有它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中,企业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不仅拥有道德上的权利与义务,而且拥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的相应相称恰恰说明现代企业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
   3. 用制度保证企业的伦理经营与诚信经商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企业的伦理文明和制度文化
   3.1.1 企业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价值观是人们判定某种行为、事物的好坏、善恶、对错以及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企业价值观不是单个人价值观的简单之和,而是企业推崇的并为企业全体(或大多数)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伦理角度的价值观主要表达为道德上的好坏、对错、善恶、正邪、正当与不正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更为重要的大量的价值判断都是关于“应该不应该”和“对或错”的,即是关于“善”或“恶”的。所以说,道德善恶观是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合乎伦理的管理也并非只考虑所有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的企业目的,这样的处理“人”“己”关系的方式,比非伦理管理的企业目的和处理“人”“己”关系的方式要崇高得多,开阔得多,合理得多。
   3.1.2 超越法律
   法律是企业及其成员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法律调节的是违法行为,对一般不道德行为并不追究;而道德的调节范围要比法律的广,法律惩治的行为道德予以谴责,法律不追究的不道德行为,道德也予以谴责。换句话说,道德对企业及其成员提出了比法律所要求的更高的行为规范。诚然,伦理导向下的企业也并不排斥法律的调节作用,而是将法律的作用包含在了道德作用之中。
   3.1.3 强调自律
   非伦理导向下的企业关心的是在合法的情况下能做什么。企业之所以不做某些不合法的事,是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受外界的约束,是一种他律。伦理导向下的企业具有自律的特征。伦理导向下的企业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教育员工,使企业员工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这种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或员工不做某件事,不仅仅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且还因为感到那样做是不道德的;企业或员工做某件事,不仅仅因为能得到奖赏,而且还因为感到那样做是道德的。
   3.1.4 履行道德责任
   伦理导向下的企业无论在企业获利或损失的面前,都会优先想到企业对社会、对他人履行社会责任、伦理责任和环境责任。这类企业认为,像其他所有人类活动一样,企业必须准备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行为的成本。这种成本有时还不低,但这是维护我们正值人格的代价。履行道德责任并不排斥企业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事实上,企业应尽量去从事既有较高道德价值又能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行为,既履行道德责任又获得经济利益。
   3.1.5 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卓越实质上就是追求伦理。正如厉以宁教授所说的,效率实际上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道德基础。只具备效率的物质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才能产生超越常规的效率。 
   3.2  提升企业领导层的伦理意识与道德素质
   为什么说领导者的道德素质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对企业价值观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企业道德的实施从观念到行动,企业领导者不仅是规划的制订者、实施的组织者,而且是最终的评价者。可以这样说,一个组织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组织成员的道德水准,而成员的道德水准又是由领导者的示范效应建立的。领导者良好的道德素质是赢得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根本所在,领导者的品德就是整个企业最直观的教科书,是企业的“心灵支柱”和“精神领袖”。古语说:“上行下效”、“身教胜于言教”。在企业管理道德战略的创建和实施中,领导者首先应成为一个道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基础因素;如果领导者带领企业展开不道德的经营活动,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由于企业对外的不道德性,往往形成了内部员工的反感和恐惧等复杂的心理反应,因为员工会认为,既然企业能够对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实行不道德的政策和行为,那么下一步很可能就该轮到自己了。因而在这种企业工作的员工会感到不妥和缺乏安全感,他们认定企业的不道德行径是由于企业目光短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及长期利益。那么,一旦遇到利润、市场的份额、销售收入等营销指标下降的问题时,缺乏道德的企业就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解雇掉。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面对一些不道德问题的发生,必须进行道德性思考。企业的领导人是企业的代表,这种思考的过程是由企业领导人来具体行使的。彼得·杜拉克指出:“最重要的是经理人员应认识到必须考察每一项企业政策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要考虑某一行为是否有助于公众的利益,有助于发展我们社会的基本信仰,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强大和和睦。奔驰公司前董事长罗伊特先生在回答对年轻人有什么忠告的问题时说:“最重要的、绝对必要的是明确的道德原则。刚进入职业生涯的年轻人应该始终记住,职务越高,他身上的担子就越重,他必须为自己找到真正的伦理原则。”因此,要想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道德化的特性,首先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品质,这是一个基本的必要条件。
   3.3  制定企业伦理道德守则,让全体员工的行为有所依据
   3.3.1  制定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规范
   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人类行为的各种规则,用以说明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或违背道德的,而其他则是正确和合乎道德的。我们可以用道德的观点来评价人类的行为。一些行为,比如杀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其他行为,比如帮助自己的邻居,则通常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举动。还有一类行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体现出其道德性质。比如,故意使别人痛苦或受到伤害的行为。总之,任何行为都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因而一些人声称道德与企业彼此分离或相互对立的观点是不对的,是很难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的。由于企业经营行为是一种人类行为,因而也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其次要明确,企业的道德规范通常会表达出该企业所期望达到的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和环境中进行经营的。企业会受到环境因素和背景条件的影响。但不论怎样,企业不仅应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而且还要通过制定企业的道德规范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精神追求。因此,企业的道德规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道德规范体现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第二,道德规范要体现企业特色。第三,道德规范要具有操作性。第四,道德规范要加强管理。
   3.3.2 制定企业伦理守则的基本依据
   企业伦理,简单说就是一种为社会或某团体所期望的行为,而且是超越了法律要求的范围。法律就像一块地板,企业的伦理行为应当在这块法律的地板之上,正常的存在于这地板层次之上的空间内。伦理涉及了人们能否以道德和正义为标准,以判断人类行为的是与非。而企业伦理,则是将这些判断标准的范围予以扩充,使其包含了社会期望、公平竞争、广告审美、人际关系的运用、社会责任的意义、企业的合作行为与竞争行为的协议、以及顾客至上的程度、合作大小的关联性和信息的处理等等。因此,企业伦理守则的基本依据是社会伦理规范,包括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诚实、守信、互利、互助、公平、公正、平等、团结、友爱、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利益等。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营利性、竞争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应具有不同于其他组织的规范。
   3.4  成立企业道德委员会,对企业行为进行伦理分析和道德评价
   3.4.1伦理分析
   是指从伦理的角度来分析评估可供选择的方案,以便帮助管理者做出合乎伦理的正确决策与抉择。决策的伦理分析应包括各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和伦理核查。
   3.4.2 道德评价
是指根据企业指定的道德准则,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或者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企业决策或企业行为进行检验和考核。通过考核,得出结论或评出等级。
   3.4.3 企业坚守的伦理原则
   (1)赚钱不忘良心。世界上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悟出了一个道理:这就是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义中求财,仁中取利”。只讲“义”而不言“利”,商人就不称其为商人;靠狡诈生财,只能信誉丧失,买卖自绝,自塞财源。只有经商重义、守义取利,才能富而经久,才是符合商人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2)利己不忘利他。古语说:“独店不成市,独木不成林”,“搞经商朋友千个少,做生意仇人一个多”。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倡导“竞合”的理念。就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从竞争的对手到走向联盟与合作的同伴,这是经济发展的新趋向。经营中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就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
   (3)发达不忘社会。“顾客是上帝”,“顾客乃衣食父母”的商业训条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然而这些训条的内涵是提示商人不要忘记社会对他们的恩泽。当商人有了钱以后,应该主动的回馈社会,在这方面,李嘉诚、曾宪梓等都堪称为楷模。而现在企业盛行的捐助、赞助、扶助贫弱的行为也是商人回馈社会的表现。
   (4)盈利不忘国家。“国家乃社会的公器”。国家是商业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商人利益的保护者,在国际贸易中,国家通过贸易政策、通过关税保护本国商人利益的举措尽人皆知。企业盈利不忘国家的最好表现就是按时完税,不偷税漏税,通过税收的形式为国家作贡献。
   企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处处可见伦理思想的反射和伦理标准高低的过程。许多国家的企业已把伦理评价标准作为衡量企业决策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3.4.4.掌握影响伦理型企业决策的因素
   (1)领导的伦理素质。企业领导的伦理意识、伦理道德、伦理思想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中的伦理选择。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认为:如果公司没有把促进社会繁荣当作目标,而只是为了利润而经营,那就没有意义了。即使是个人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方针和决策时,也决不能站在个人的立场、个人的利益来考虑。必须从自己所做的事业对大众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观点来衡量和判断。这就是企业家的伦理思想,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决策是合乎伦理的。
   (2)行业风气的影响。一个行业的伦理规范的建设进程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方向。如,家电行业有海尔的优质服务做榜样,有荣事达于1997年和1998年推出《荣事达企业竞争自律宣言》和《市场竞争道德谱》做镜子。整个家电行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操守就比其他行业的要好。相比之下,被投诉的企业和商品就少。
   (3)社会环境的熏陶。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道德意识的加强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和企业的决策。伦理意识是一种群体意识,如果企业决策层或企业领导班子的整体伦理意识强,整个社会环境的伦理意识强,都会形成一种动力和压力,使企业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伦理决策。
   (4)企业文化的力量。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群体对社会经济活动在价值上做出的判断和评价。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也是人们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企业价值观念决定着企业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对商品交易行为、交易的目的在价值上做出的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日常交易行为中的理性选择。  

   (5)偶发因素的作用。偶发因素的作用有时会激发人们心底潜藏着的道德良知和伦理意识。如:地震、洪水、森林大火、意外事故都可能使人们暂时的忘却追逐利润,甚至生命危险,而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抢救中去。2003年春季SARS病毒对人类的侵袭就使得医生护士的道德水准得到了彰扬和突显;那是心底的良心使他们忘记死亡的威胁而奋不顾身的抢救病人、那是伦理的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力量高奏出的一曲救死扶伤的世纪颂歌。2008年的汶川地震又一次检验了我国企业与个人的伦理精神与道德情操,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群体的进步和伦理道德素质的提升,中国的企业用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正在沿着国际先进企业的路径在企业伦理文明与诚信建设中跑步前进。

 

 


© 2009 Power by 北京企业评价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82903号